一、蛋白聚體形成的原因 結構不穩定、暴露疏水表面 蛋白本身結構不穩定或變性使疏水氨基酸暴露,與其他分子的疏水區域結合,促進聚集。 濃度過高 高濃度表達/純化狀態下,蛋白分子之間相互作用幾率增加,誘導聚集。 不適宜的pH與鹽離子強度 蛋白遠離等電點(pI)時帶電荷,極易因電荷中和/屏蔽而聚集。某些離子可穩定或破壞蛋白間作用。 氧化、化學修飾 半胱氨酸氧化,形成異常二硫鍵;甲硫氨酸、賴氨酸等被修飾,導致空間構象改變,進而聚集。 缺乏分子伴侶(chaperone)輔助折疊 原核、真核表達系統里,某些蛋白不易被正常折疊,誤折導致包涵體(聚體)形成。 溫度、剪切力等物理因素 劇烈震蕩、凍融、加熱均可造成蛋白變性和聚集。 長時間存放 蛋白隨時間發生構象變化,聚集逐漸形成不溶或非功能性聚體。 二、蛋白聚體的解決方法 1. 優化表達與折疊條件 降低誘導溫度:重組表達時(如大腸桿菌),降低誘導溫度(如16–25°C),減慢折疊過程,減少包涵體。 降低表達量:調控誘導劑(如IPTG)用量,不要“大量暴力表達”。 加入分子伴侶:如GroEL/GroES、DnaK等輔助折疊,防止錯誤聚集。 2. 純化過程優化 合理選擇緩沖液:包含適當的pH、鹽濃度、防止蛋白帶電中和(聚集往往在等電點附近加劇);如Tris、PBS、HEPES等。 添加防止聚集劑:加入甘油、蔗糖、鹽(KCl、NaCl)、精氨酸、谷氨酸等常見穩定劑。 使用還原劑:如DTT、β-mercaptoethanol,防止二硫鍵異常交聯。 加分子穩定劑:比如Triton X-100、Tween-20等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低濃度使用。 3. 結構與純度調整 點突變工程:針對疏水暴露、易聚集區,點突變為更親水的氨基酸,如將暴露的Leu/Val/Met改為Ser/Asp等。 融合標簽:如GST、MBP、SUMO等大標簽有助于提高蛋白溶解性,減少聚集。 分步純化/稀釋濃度:降低濃度、或分做小批量,每步都加穩定劑。 4. 存儲與處理改進 分裝凍存,避免多次凍融。 低溫保存(4°C/-80°C等),加甘油/蔗糖等保護劑。 避免劇烈攪動、強烈震蕩。 5. 重新折疊處理 對于已形成包涵體的蛋白: 用高濃度尿素/鹽酸胍變性,稀釋下逐步除去變性劑,緩慢復性。 結合稀釋、加入分子伴侶、小分子穩定劑等輔助復性。 三、實驗判定與優化流程 用**SEC(凝膠過濾/體積排阻層析)**或DLS(動態光散射)分析蛋白單體/聚體比例。 SDS-PAGE判定不溶蛋白聚集。 逐步調整上述方法,檢測蛋白活性與聚集比例。 小結: 蛋白聚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結構不穩定、疏水暴露、環境不適等,解決方法可通過表達參數優化、穩定劑添加、工程突變、適宜儲存等進行改善。具體步驟根據蛋白類型和應用場景調整。 |